登录  |  注册

潘老师带你走进西安碑林看《圣教序》原石多图

书友会 2019-12-10 16:21 58 0
  2009年8月3-14日西游日记(西安、洛阳)

  作者:潘永耀

  人说看一千年历史去北京,看两千年历史去西安。久已向往,今得以成行。

  8-3晚20:48的火车K226广州到咸阳。师兄老曾一早过来,从广州购书中心集合,看还有点时间就在附近买了点面粉吃。到了火车站,虽然不是春运时期,感觉人山人海,要想了解中国中人口状况,到火车站侯车室就可以了。只好买了十元快速进站电平车票,买票的能先进站,本以为可以先舒服的享受一下空调,谁知火车车厢里面居然没有开空调,在暴晒了一个下午的车厢里,简直是在桑拿,连车服人员也热得跑出车厢。我包里随时都备有扇子,只要拍照,就是道具,谁知现在还能用上派场。在车外等了近大半小时。没买快速进站标票的都进来了。差不多出车时才来空调。也够狠的了,为了省点油,就让客人多出点汗。回到车厢,终于享受到空调带来的凉快。

  在车上,商量是先去西安还是先到咸阳。先到咸阳,去法门寺就省点路程,但半夜到达,住宿不方便,况且那是个小地方。最后以安全为由还是先达西安。

  车准时出发,一路上星月同行,当天是十四,一轮明月当空,无暇顾及车外的美景,因为接下来的旅程会很辛苦,先养好精神,一觉醒来,车外的天也放亮了,车上的早间广播也响起来了,打破了旅途的沉闷。车已到达了湖北的境内。旅人也忙着上洗手间,吃早餐。

  接下来就是无聊漫长的旅程了,有人时不时的看窗外的风景,眼里流露出浓烈的思绪,有的百无聊赖的看一些无聊的报纸,有的坐在窗边聊天,正在窗边聊天时,隔壁车厢的两位女同胞叫我俩一起打拖拉机,得以消磨时光。好久没打了。。。。。不知不觉过了中午,这时才想起还没吃中午饭。火车到达河南境内,已是农历十五晚上,从火车的窗口看到一轮皎洁的明月,圆圆地悬挂在野外的上空。此时些刻,在异乡看到这圆月,总觉得充满一丝的凄美。这里就是秦关了,经过了的华山,可惜只能在月下依依可见其影。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历史就如一辆火车的飞轮一样翻转,只不过是乘客不同罢了。

  坐火车的好处是,你可能会遇到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因为我有朋友,就是在火车上认识了她的老公的。人生就象的旅行,一个一个不同的风景组成了你生命的全部.芸芸众生中的擦肩而过,也是前世修的缘.

  8-4火车晚点,晚上十一点左右才到达西安,一下火车,就见到那高大的城墙,我们还以为是高架桥。马上打的去了书院门附近,按照那本《西安攻略》上介绍,找到那间客栈,但客已住满。就在附找了一间的一间酒店一百元一晚,但卫生条件自然差了一点。放下行李,就出来看看夜市,顺便找点东西填饱肚子。。。。。。。。。

  8-5日,一早起床,在酒店楼下,准备退房时,遇到二女一男的学生模样的广东人,后来才知道其中一个认识我,跟老曾一样都是华师美术系的,这世界就是小呀,想不到这西安还能遇到小师妹。本想约好一起去玩,可惜她们已经来了几天,我们的行程要迟了,不然大部分时间可以一起同行。

  到达西安第一天就去了碑林。碑林外和古城墙之间是一条小街,叫做书院门。街道很窄,各种经营古董、书画、纸笔的小 店林立两旁。房子是仿古式建筑,每家店的门外都摆着店主人最得意的杰作。正在四处观看,隐约的埙乐声已传入耳际,顾不 上再和做毛笔的老工匠聊上几句,我赶紧寻声而去。走过了六七家小店,终于找到了乐声之源一家不太大的小铺面,一老者在躺在柜台外的躺椅上,目光淡定,自顾自的吹着一只埙。埙乐悠远,绵长,是梦境里才有的乐声。那一刻,靠在 门口,痴痴的,竟有些恍若隔世的感觉。那人没有招呼我进店,只是吹着,古老的乐声充满了小小的店铺,整个世界就在乐 声中慢慢的沉淀下来。

  老掌柜似乎看出我的所爱,招呼我看一看埙。就是陶土做成的小罐,前面八个孔,后面两个孔,想不出怎么会发 出那样的乐声。那是楚霸王四顾无人时的悲凉啊,是阿房宫尚未完全熄灭的瓦砾诉说着的忧伤。

  但最终没有买走一只埙。走出店铺,看着房子后面的古城墙,而乐声犹在。埙只有配着这秦砖汉瓦才能称之为埙。 我很庆幸没有买这埙,只有没有买,那个古的乐声,萦绕纠缠在梦里,久久不去.。就如一个美女,没有得到的往往令人神往,得到了,反而比没得到来得有韵致。。。。。。。。。。。。。。。。。。。。

  这时想起还没吃早餐,于是找个地方吃了一碗刀削面。好大的一碗才三元。吃得下午也饱饱的呢。吃完后来到碑林。那里正在修建新楼之类,一路上尘土飞扬。两边有不少是卖特产与小玩物。我们两人只是找有拓片的地方去看。不过发现拓片要么太假,要不太贵。旅游景点,真的没有什么值得买。于是买票进碑林,我有研究生证,票价可以半价,老曾买个40元的全票。于是就进去看了久仰的西安碑林了。

  “西安碑林博物馆”朱红色的大门东西对开。呵呵,不要见怪,其实不仅在西安,大凡天下的孔庙无论规模大小,其建筑格局一律坐北朝南,但均不开设南门,据传这样的设计寓意着对孔老夫子至高无上的崇敬之意。由东门迈入碑林博物馆的前院,抬眼便看见孔庙里那座雄伟的木牌坊,她拔地而起,远远看去就像一座高高的彩楼,这“太和元气坊”,由12根大红木柱支 撑,三层棋形斗檐上的彩绘纹饰,艳丽夺目。据说此系明朝人的手笔。

  步入院内,你会看到院子的中央有座不大的半圆形水池,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天下孔庙有泮池”的泮池了。前段时间曾看见广东清代东莞人的诗集叫《重游泮水集》,初时不知泮水为何物,后来才知道,那是相当于现在人叫“学宫”。所谓泮池,是由两个四分之一圆组合而成的一个半圆形的池子。对于泮池有着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是:孔夫子毕生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完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因而要留下“半池”勉励自己进一步努力地去挖掘;另一种说法是:清代,中举或称人泮,泮池也因此而得名。但不管如何,文化和学问对中国的古人而言是第一位的,呵呵,“唯有读书高”嘛。据传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古时的学子只有考上了秀才后,才可进人孔庙进行拜祭,并可获得在泮池洗笔的优厚待遇。站在泮池前,小心地踩着当年秀才们依稀犹存的屐迹,模拟一下秀才们祭拜时的场景。沿着祭孔的路线,你仍然能感受到漫步在孔庙中轴线上那摄人心魄的激动,因为毕竟此时的你正合辙着中华文化那跳动的脉搏。

  翩然而行,棂星门便矗于眼前,这是孔庙的第二道门。棂星门由三扇大门组成,其建于元代。位于中轴线上的中门门额苍劲地镌刻着凝重的楷字“文庙”,东门额首“德配天地”,西门额刻“道冠古今”。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棂者,与灵通也。相传灵星为星宿之名,是传说中取士之神,呵呵,“学而优则仕”,古人的仕途与儒家的经典、学说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由“儒”的发祥之地步入棂星门似乎更加的贴切,也更加的自然。

  过棂星门,默默中,一对寓意着仪卫和祥瑞的八棱形华表,傲立苍穹,分云刺柏。华表顶端祥兽傲项,犹有天安门前庄严的盘龙华表的威严仪态,所不同的只是去烦求简了而已。

  据记载,西安的文庙,当年沿中轴线有大成殿翘首而立。大殿筑建于宋代,相传殿前有一大型的雕栏露台,石工们层层叠叠地敲凿出了繁复的图案,沿东、南、西三面皆有石级可信步而上,南向更有云龙图纹的巨石镂雕,其精美的程度据传堪比故宫的太和大殿。可惜,这样一座宏伟的建筑,竟在往年的一场雷电火灾中,静静地毁于了无声之中。

  以往的功名考试中,殿试的第一名被世人敬尊为“魁首”或“魁甲”,亦即民间常说的状元。故而在旧时的孔庙或学府中都要修建起魁星楼,为莘莘的学子们祈求着日后的功名。而西安文庙的魁星楼,则耸立在与文庙一墙之隔的高高的南城墙上。仰望着城墙上的魁星楼,在蓝天白云之间,越发显得雄伟峻拔。这魁星楼是几经损毁,当地的政府根据存档的历史资料,依原楼的体貌特征“建新如旧”,于1986年重新进行了修建。

  出棂星门,缘东西两侧可以找到对称放置的被称之为“天下奇物”的景云钟和大夏石马。景云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铜钟之一,曾安放在西安的象征───钟楼之上。(现在钟楼上游人们敲响的,呵呵,可是地地道道的“赝品”哦。)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曾经的世界名钟展上,大钟被入选世界名钟之列。现在我们每年的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午夜的第一声钟响,就是景云大钟的录音。这大夏石马,更是宝中之宝,据说在大夏国短暂的存在过程中,留存于世的为数不多的物件之一,它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的价值。

  从棂星门到当年的大成殿,沿中轴两侧修松列路、古柏中天,苍翠碧绿间矗立着康乾时期遗存的,帝王们歌功立传的御碑七通。说到这儿,仅仅才简要地介绍了碑林的第一部分,碑林的前院──孔庙。

  谈完了孔庙的一些概况,这应说,这是碑林与华夏的文化渊源算是刚刚起了一个头。沿中轴线来到碑林广场,精秀、朴素的一座漆柱的双飞檐碑亭翘然于路。高高的亭额楷字榜书“碑林”二字,酣畅和俊秀中渗透着强健的骨力,相传亭额为当年林则徐所题,从这刚健的笔画中我们不难品味出钦差大人的铮铮铁骨。亭内直立着一块超级的巨碑,由于碑体过于高大,只好在碑亭的中央,挖掘、平整出一个方形的大坑来,以此来降低碑的相对高度。即便如此,碑的顶部还是和高翘的亭顶耳鬓厮磨了。石碑的厚重与挺拔,突显出他的顶天立地,气度非凡,因此它被公称为碑林的“迎客第一碑”。

  这“第一碑”,是玄宗在天宝年间镌刻而成的御碑───“石台孝经碑”。它由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释、书写,碑文用隶字结体,雍容爽朗,端庄大方。碑冠神龙游云,碑座则线勾双狮,由饰之卷草纹理的三层石台层层垒起,庄重魁伟、精细挺拔。

  绕过碑亭,我们来到碑林的第一展室,此刻你便进入了一个世界上最为浩瀚的一个巨大的石质“书库”,这里陈列着当世仅存的一套最为完整的十三经刻石。这在印刷技术还不发达的当年,对中国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学子们在相互的学习和传抄过程中的歧误,为了规范和统一应试的教材,特勒石成“册”,立于国子监内。由于这套经书刻于文宗开成二年,故俗称《开成石经》,其内容涵括了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的《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13部儒学经典。这些石刻的典籍是我们研究孔子和儒学乃至于研究中国的文化传承、文化现象等等等等,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

  西安市南城墙魁星楼下的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这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艺术宝库。它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原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石台孝经》而建,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清始称“碑林”。几经易名,1992年正式定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该馆是在西安孔庙旧址上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馆区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设七个陈列室、六条游廊和一个碑亭,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

  去旅游,最笨的就是把行李带着到处走,到了碑林后,才后悔不先找个地方放下行旅。这行旅会耗掉你大部分的体力,使你力不从心。

  在碑林各个藏室的前面是一个很大的碑亭,上面有林则徐题写的“碑林”二字。这两个字很有讲究,看碑字少了一小撇,据说是被贬官的林总督自认为是永无出头了,遂少了一撇。字写得中规中矩,波澜不惊,在字的平和的里面,林总督的心里是否有波澜,已不得而知了。

  在林总督“碑林”下方,碑林迎客第一碑——石台孝经迎接我们的来访了。就象一个巨大的惊叹号横空出世,身高620厘米的石台孝经碑威严神勇地耸立在碑林孔庙中轴线的聚焦点上。它被安置在一座红柱绿栏双飞檐的碑亭中。石台孝经呈长方形柱体,四面刻字,每个面宽120厘米,碑头雕刻着灵芝云纹簇拥的双层花冠,底部三层石台四周刻饰有瑞兽、蔓草等图案。碑文为开元圣主唐玄宗用隶书写成的《孝经》以及行书批注:“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故亲自训注,垂范将来。”额题为太子李亨(后为唐肃宗)用篆书所写:大唐开元天宝神武皇帝注孝经台。碑上玄宗的书法精美绝伦,其隶书丰腴华丽,结构庄严恢弘,一笔一划无不凸现出开元盛世的雄伟气象。
随后我们便依次开始了七座展室、七条碑廊和八座碑亭的神游之旅。今天的游人不多,说真的也就只有爱好书法的人才来这里看。很幸运的是,我们这次到来,大部分碑原来有玻璃罩的,这时候大部分打开了,露开真身让我们检看。。。
这里碑石含篆、隶、楷、行、草各体。藏品中的精品包括秦《峄山刻石》的宋摹本、东汉《曹全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司马芳残碑》、《广武将军碑》、北魏《晖福寺碑》以及《鸳鸯七志斋藏石》中的北魏墓志。隋唐时期的碑刻藏品在碑林中最多,有隋《孟显达碑》、《智永千字文碑》、唐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欧阳询《黄甫诞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张旭《断千字文》、李阳冰《三坟记碑》、怀素《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以及僧怀仁集王羲之的《集王圣教序碑》等,尤其是收藏颜真卿的七块丰碑,即他44岁时写的《多宝塔碑》、54岁前后的《臧怀恪碑》、55岁时写的《郭家庙碑》和《争座位帖》、70岁写的《颜勤礼碑》、 71岁的《马磷残碑》、72岁时写的《颜家庙碑》。还包括僧怀仁花费24年心血,从内府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刻成的《圣教序碑》,碑文另由唐太宗作序,其子高宗李治作记。唐以后的书法名家黄庭坚、米芾、赵佶、赵孟頫、董其昌、何绍基以至近代的于右任等,也在碑林留下诗文墨迹。碑林中的许多碑石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唐《开成石经》刊刻儒家十二经 114石, 228面,共65万多字,是研究唐代儒学经籍的实物资料。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原石与拓本对比

  对比原石与拓本细节处的区别

  或许会领悟到新的东西!
  赞叹过精美的佛教造像,转入“西殿”,幽幽的灯光斜斜地洒落在一组 名为“昭陵六骏” 的石雕上。它原先是龛置于唐太宗昭陵北祭坛两侧的浮雕石刻。相传,这六骏是唐太宗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曾经骑乘的六匹骏马。唐太宗除去为炫耀一生的战功外,也是对这些相依为命的战马的一种独特的纪念,更是在告戒着后世的子孙们切记着创业的艰难。白居易诗中曾云:“太宗旨在振王业,王业艰辛告子孙”,六骏采用着高浮雕手法,线条简洁,传神地再现了当年的战马身冒箭矢、驰聘疆场的动人场面。每个画面都在告诉着后人们一段撼人心魄的历史掌故。

  而令人惋惜的是,处于对六骏的羡慕和垂涎,美国人毕士博将六骏中的两尊,趁着我们争战的时机,偷偷地将其盗运至美国费城的宾夕尼亚大学博物馆。目前,游人在石刻馆欣赏到的这两幅品相完好的浮雕,便是工匠们对被强盗们掳走的两骏───拳毛弧和飒露紫的高仿复制品。看着这崭新的仿品,遥想着许许多多飘泊在他乡的中华的文化遗产,不由人又想起了月前还流浪在法国拍卖会上的圆明园十二生肖的兔首来,唉!自毁长城就一定会没落;落后就一定要挨打呀。

  李世民在贞观10年(公元636年)诏令画家阎立本先把“六骏”形象画出,然后令工艺家阎立德刻在石屏上,置于昭陵北麓祭坛之内。“昭陵六骏”采用高浮雕表现手法雕刻而成,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文物的稀世珍宝,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它是前无古人”的。

  长期以来,人们为它们的残缺而叹为憾事。太宗皇帝可曾想到他那六骏会历经那么多,那怕你是皇帝,抑或是平民,在历史的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太宗还算好,乾隆与慈禧太后被人盗墓的情况不由令人心寒。。。

  在展厅里面还有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维纳斯”的唐朝雕像。在我觉得它甚至比“维纳斯”挺直胸部,裸露一半的乳房,微突的小肚子,令人觉得更加传神,更加有味道。为什么呢?因为它不仅失去了双臂,还失去了头颅。所以想象的空间更大,你可以认为它在哭,可以认为它在笑,更可以认为它在眺望远方的爱人带着焦急的面容。而且这尊雕像的衣着明显是带着唐代的风格,站在玻璃站台旁,我可以想象当时的长安城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国际化大都市,带领着当时世界的潮流,就如现在法国巴黎的时装一样,受到世人的追捧。。。。我对着它,凝视了好久,心有多远,想象有多远。

  历游了西安的碑林,游人时而会觉得渐渐地高大了起来,站立在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阶基上,将自己浸泡在浓郁的文化意韵之中,用传统文化将自己武装起来,还真是有着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和伟岸来。但,当你定定神,再次面对着碑林这个广袤博大的中华文化的博物馆时、当你再次面对着碑林这个赫然呈现着民族文化精髓的聚宝盆时,霎时间,又会觉得自己十分的渺小。反反复复之间,不得不让人又联想起那孔庙中的泮池来。

  一直就有不少人很想解密华夏文化传承千年的缘由。呵呵,朋友,当你浏览完碑林,回首驻足于“书院门”的牌坊时,不知不觉中你会领悟到:中华民族,自古就广泛地汲取着儒、释、道精诣的价值核心,广博地兼收了法、墨、名等诸家的内涵,兼容着外来文化的思想内核。这正是我们中华文化、华夏思想兼收并取的民族精神,正因为我们有着这样包容万象的博大胸襟,才使得我们的民族在几千年来的风风雨雨中,一直引领着泱泱华夏直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也更能够让我们准确地寻找到,当今开放搞活理念真正的理论源头。

  是呀,中华的民族文化精粹都集汇于碑林之中,古老的华夏文化在这儿焕发着青春的气韵,并由此慢慢地延展开去,涓涓地溶进了民族肌体的细枝末节。

  看完这个展厅,我们又返回再看看《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并拍了很多照片。久久不愿离开,并商量有时间再过来看。走出碑林已是傍晚,在路林的路上的地滩我们买了一些拓本。在碑林我们呆了将近一天的时间,想起来还没吃中午饭,只好两餐合一餐吃了。打算找间有特色的饭店吃。找到东门那间有名的老孙家吃泡馍,那里的味道是不错。这泡馍也真能撑肚子,搞得几天都没有饿意。

  晚上住文物酒店,140元一晚,住的条件自然比较好,看到这么好的条件,再加上今天在碑林看到的一些感受,我们想到了写字。只有一支毛笔,于是将近二十三点了,走到外面看看能不能买到纸墨。走了很多地方都看不到一家卖文具的,只好再次回到碑林附近,此时碑林已是一片漆黑,绝大的店家已关门,夜闯碑林,确实有点阴森。终于看到有家还在看电视,就买了一本册页,纸墨。回到酒店已是十二点了,与老曾两人轮流合临了一下《圣教序》。